走進格林美
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于2001年12月28日在深圳注冊成立,2010年1月登陸深圳證券交易所中小企業板,股票代碼 002340 ,總股本41.49億股,凈資產98.78億元,年銷售138億元以上,在冊員工5000余人。
查看詳細2025年8月15日,由格林美、武漢動力再生、嵐圖汽車、中創新航、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等12家新能源產業鏈核心單位共建的武漢市動力電池低碳循環產業創新聯合實驗室(下稱“動力循環實驗室”)在格林美(武漢)城市礦山低碳產業園揭牌成立,成為武漢2025年首家設立的產業創新聯合實驗室,標志著武漢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工作在格林美等優秀產學單位的加持下邁上了聯盟發展的新階段。武漢市委常委、長江新區黨工委書記張俊勇,市科技創新局、市經信局領導,以及來自高校、企業和媒體的代表共百余人出席了活動。
▲由子公司武漢動力再生主導建設的武漢動力電池低碳循環產業創新聯合實驗室于格林美武漢園區揭牌
動力循環實驗室由動力電池回收領域龍頭企業武漢動力再生牽頭,深度協同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等頂尖高校科研力量,并廣泛吸納新能源汽車、機器人、回收產業鏈關鍵環節的領軍企業,構建貫通基礎研究、技術攻關、工程化放大與商業化應用的協同創新體系,旨在破解資源瓶頸與回收難題,推動動力電池全生命周期的低碳循環利用。
▲國家能源金屬與新能源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格林美集團董事長、動力循環實驗室首席科學家許開華教授發表致辭
國家能源金屬與新能源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格林美集團董事長、動力循環實驗室首席科學家許開華教授在致辭中表示,動力循環實驗室的掛牌是綠色時代的開端,標志著格林美武漢園區開啟綠色新征程。他回顧了公司自2008年以來在電池回收業務領域的深耕歷程,并對市委、市政府、長江新區、新洲區及學界、媒體長期以來的支持與信任表示感謝。許開華教授指出,電池回收是國家重要的資源與環境安全戰略,也是推動新能源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路徑。當前我國鈷、鎳、鋰等關鍵資源的稀缺,未來必須依靠回收來保障戰略資源安全。他預測,到2030年,退役電池中回收的鎳、鈷、鋰將能滿足30%的需求,到2040~2050年,循環材料將成為主流供應;預計全球電池回收與循環利用將在2030年形成3000億元產業規模,到2050年達到萬億級。
圍繞實驗室建設,許開華教授提出了三大目標:1)打造世界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的創新中心,突破技術瓶頸,鑄就全球核心競爭力;2)成為世界回收與再制造的產業中心,通過數字化平臺和供應鏈構建,開拓電池再應用場景;3)更要成為全球動力電池全生命周期價值鏈的實踐中心。并明確了三項任務:建成華中新能源后市場維護中心、全球回收碳稅匯算清繳中心以及全球電池護照數據中心,推動全生命周期管理。他指出,實驗室的建設是天時地利人和的成果,只有在大武漢這樣肥沃的土壤上才能實現。循環的時代已經來臨,武漢的循環產業之路將越來越寬,武漢的綠色發展之路也將越來越光明。許開華教授呼吁大家攜手共進,共同走向電池循環的綠色未來!
武漢市委常委、長江新區黨工委書記張俊勇代表長江新區黨工委、管委會,對動力循環實驗室的成立表示祝賀。他指出,實驗室的揭牌標志著武漢市在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速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綠色低碳轉型方面邁出了關鍵一步。動力循環實驗室將聚焦動力電池低碳循環領域的基礎技術、共性技術和前沿技術,整合“產學研用金”各方力量,致力于解決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的全球性難題,為實現資源高效循環利用貢獻“武漢智慧”和“新區力量”。
▲武漢動力電池再生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動力循環實驗室主任張宇平博士介紹實驗室有關建設情況
活動現場,武漢動力電池再生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動力循環實驗室主任張宇平博士介紹了聯合實驗室的產業圖譜與分工、發展定位及愿景、十大重點攻關項目及預期成果。他指出,實驗室將推動成果轉化,實現“從0到1,從1到N”的突破,探索打通“樣品—產品—產業”科技成果轉化鏈條。
市科技創新局副局長胡軍宣讀了聯合實驗室組建通知,許開華教授為專家委員會成員頒發聘書,實驗室及產業鏈企業代表進行戰略簽約。隨后,許開華教授與市區領導共同為實驗室揭牌。活動還邀請了專家委員會成員、國家杰青黃云輝教授和李淼教授作專題學術報告,內容涵蓋高比能高安全電池材料與人形機器人賦能產業創新,推動科研成果與產業深度融合。
▲武漢動力電池低碳循環產業創新聯合實驗室揭牌暨戰略合作簽約活動嘉賓合影
此次動力循環實驗室的建成,是格林美與“中部支點”武漢產學聯盟攜手探索科研創新的關鍵落子,也為格林美在全球范圍內推廣動力電池低碳循環戰略打下了高質量聯盟合作的基礎。